<dfn id="49ewf"></dfn>
<menu id="49ewf"><tt id="49ewf"></tt></menu>

    海南周刊 | 海南“黎錦經緯”十年記:織女,從一千到兩萬的傳奇

      海南“黎錦經緯”十年記——

      織女,從一千到兩萬的傳奇

      黎錦技藝傳承后繼有人。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攝

      黎族織錦在2015年米蘭世博會中國館海南活動日上展示。海南日報記者 周元 攝

      編者按

      12月初,海南省首屆傳統(tǒng)工藝高峰論壇暨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十周年活動,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舉行,有關黎錦的話題在主旨演講和嘉賓研討中,占了很大的分量。

      作為海南唯一的世界級非遺項目,黎族織錦紡染織繡四大技藝在十年間經歷了哪些事,政府和民間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績,海南周刊帶你一起去尋找答案。

      文\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yōu)

      2009年10月1日,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以下簡稱“黎錦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9月,“黎錦經緯記:守護與傳承——海南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與傳統(tǒng)游戲、方言走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展”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舉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呈現一份十年保護與傳承的“成績單”。

      十年實踐,十年創(chuàng)新,黎錦技藝保護內涵不斷深化,黎錦技藝傳承緊隨時代發(fā)展,從當年的瀕臨滅絕到成為海南文化的一張名片。煥發(fā)出嶄新生命力的黎錦技藝也為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

    2015年12月,東方市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傳承館技藝展示。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攝

      62所學校開設黎錦課

      黎錦技藝已有3000多年歷史,被譽為“中國紡織史的活化石”。這些黎錦不僅是黎族人民的生活用品,還是黎族歷史、黎族文化、黎族生活習俗的記錄。然而,隨著掌握黎錦技藝的婦女人數急劇減少,黎錦的傳統(tǒng)紡織技藝正瀕臨消逝的危險。

      2005年,黎錦技藝被列入省級非遺保護名錄;2006年,黎錦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黎錦技藝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彼時,掌握這一技藝的人數已不足1000人,且多為年過七旬的老人。

      黎錦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首要問題是在推進黎族技藝保護、傳承和發(fā)展的同時,更要履行好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承諾。為此,海南省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長任組長的“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保護領導小組,省政府相關部門領導和九個民族市縣分管副縣長為成員,對全省黎錦技藝保護工作統(tǒng)一領導,制訂并落實黎錦技藝保護五年規(guī)劃和分年度計劃。

      不斷加大的財政投入有力推動了黎錦技藝的保護和傳承。2010年至今,全省在5個民族市縣建成5個300平方米的黎錦技藝傳習館和16個傳承村,保持148畝的原材料生產基地供傳承所需,62所中小學開展黎錦技藝實踐課,4所大中專院校承擔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參與學習人數超過10000人,織女由2009年申報時的不足1000人發(fā)展到如今的近20000人。

    9月6日,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符秀英,隨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巴黎進行文化交流。 省旅文廳 提供

      黎錦走進高端場合

      如今,黎錦已經成為海南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這離不開多年來我省對黎錦不遺余力的宣傳。

      從傳承人對話到黎族織錦大賽,我省有關黎錦技藝的活動不斷推陳出新。

      2013年,“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保護與傳承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三亞召開,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專家學者開展學術交流;2017年3月28日在海南省東方市舉辦的千人織黎錦展示,獲吉尼斯世界紀錄“最多人同時織布”(Most people weaving cloth simultaneously)榮譽稱號……黎錦技藝的“強曝光”也逐漸營造出展示黎錦技藝及黎族文化的濃厚氛圍。

      在我省參加的各類旅游和文化類展會上,由黎族阿婆現場展示的黎錦織繡技藝常常吸引不少觀眾在海南展位前駐足停留。而在國際活動中,黎錦元素也成為“海南風”“本土范”里的靚麗風景線。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身穿一襲海南黎錦旗袍,頭戴黎族傳統(tǒng)銀飾的禮儀小姐和引導員展現出濃濃的海南傳統(tǒng)文化風情,作為2018年年會的主打禮儀迎賓服的黎錦旗袍,成為這場盛會的一大看點。

      在對外展示的同時,積極增加黎錦技藝的“受眾人口”成為傳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工作。除了傳承人,我省把目光瞄向了學校,將黎錦技藝納入學校教育。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幾乎每一所中小學都有這么一間教室,里面擺放著黎錦坐織機、線料和各式各樣的工具,對黎錦技藝感興趣的學生,每周在這里來上兩節(jié)課。“每年在縣里重大節(jié)慶舉辦的黎錦技藝比賽中,各中小學都派選出杰出的學生參加比賽,展示黎錦獨特的魅力。”保亭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局局長吳凌云說。

      黎錦技藝傳承隊伍成長的不僅是保亭。“黎錦技藝進校園活動已覆蓋全省62所學校,參與學習過的學生人數超過一萬人,他們將是黎錦技藝傳承的新生力量。”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公共文化處調研員劉實葵表示。

    五指山市通什鎮(zhèn)黎族織錦傳習所開展織造技藝培訓。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生產性保護讓人看到希望

      黎錦包包、黎錦圍巾、黎錦枕套……在日前舉行的海南省首屆傳統(tǒng)工藝高峰論壇上,傳統(tǒng)工藝精品展示區(qū)的黎錦產品備受關注,一度熱賣。

      作為一種傳統(tǒng)文化和稀缺的旅游資源,黎錦已經化為文化產品甚至旅游商品,使得參與黎錦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合作社、小微企業(yè)如雨后春筍般生長,形成“項目+傳承人+基地”“傳承人+協(xié)會”“公司+農戶”等生產模式,讓黎錦產生更多經濟效益,有力助推黎錦技藝的非遺活態(tài)傳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俄樂村婦女素有編織黎錦的技藝傳統(tǒng)。兩年前,我們成立合作社發(fā)展黎錦手工藝傳承項目,鼓勵貧困戶參與,并通過培訓提升婦女織錦技藝。” 東方市大田鎮(zhèn)俄樂村第一書記景春林說,為了讓古老的黎錦煥發(fā)出新生活力,村民們織造了背包、餐具墊、鼠標墊等生活化的黎錦產品。今年1月,海南一家文化傳媒公司跟俄樂村簽訂了3.5萬元的合同,下了500件鼠標墊的訂單,到年底村里將按勞分配,把收入分給參與織錦的貧困戶和村民。

    責任編輯:邱苗
    •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微博

      用微博掃一掃

    海南文體

    娛樂文體活色生鮮 進入欄目
    欄目推薦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技術服務 |  法律聲明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jiān)備號:46010602000273號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
    中文字幕25天天夜夜_久久亚洲人成国产精品_2021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_亚洲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无遮挡 激情综合激情五月俺也去精品 国产V日韩V欧美V精品专

    <dfn id="49ewf"></dfn>
    <menu id="49ewf"><tt id="49ewf"></tt></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