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49ewf"></dfn>
<menu id="49ewf"><tt id="49ewf"></tt></menu>

    海南周刊 | 海南師范大學龜鱉博物館: 跨越億年與龜對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張琬茜

      大到體重超百公斤的紅海龜,小到成體不及手掌大小的地龜,站在海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龜鱉博物館的展柜前,不足一米的距離,卻上演著一段跨越億年的隔空“對話”。

      作為在地球上生活了2.2億年的生物,龜又被稱為“活化石”。從用龜甲載文、占卜、入藥,到以神龜鎮(zhèn)宅,仿龜甲制作戰(zhàn)衣,龜早已與我們的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緊密相連。為了研究龜類起源與發(fā)展,更好地保護這一古老物種,海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史海濤經過20余年的研究和努力,建立了我國唯一的專業(yè)龜鱉博物館。

    海南師范大學龜鱉博物館。

      建館

      填補我省自然類博物館空白

      早在1995年,史海濤就萌生了建立一座自然類博物館的想法。那一年,史海濤來到海南師范大學任教。當時,海南還沒有一座自然類博物館,這讓他感到“是一個非常大的缺憾”。

      “保護環(huán)境不是僅靠一兩個專家呼吁,或保護區(qū)管理人員盡職就能做好,需要全民具備環(huán)保意識。”史海濤表示,他建館的初衷是希望以一個場所為抓手,向公眾科普知識,激發(fā)公眾的環(huán)保意識。

      但在當時資金、空間都缺乏的情況下,建一座博物館并非易事。為了建館,史海濤和同事們將資料室騰了出來,并大幅壓縮辦公室、洗手間等空間,這才勉強“擠”出三四百平方米作為展館的場地。

      經多方努力,2000年7月,坐落于海南師范大學龍昆南校區(qū)的海南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正式成立。歷時半年,第一個展廳——“海南生物多樣性展廳”建設完成,之后“海獸多樣性展廳”“人·社會·自然展廳”也相繼建成。這是我省第一個融科學性、趣味性于一體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2009年,該館被認定為海南省生物多樣性科技館。

      成立之初,該館收藏了龜鱉、羚牛等多種標本,標本在生命科學學院4樓的展館內集中展示。直到2012年,又增設了一座龜鱉博物館,分為展覽室、儲藏室、資料室三部分,面向公眾開放的便是標本展覽室。

      如今,來自六大洲上百個國家的近200種龜鱉標本匯集于此,占全世界龜鱉種類數(shù)的一半以上。

    史海濤(中)為中小學生記者作科普解答。

      收集

      近200種龜鱉標本入藏

      脖子細長,偏向一側,受到驚嚇時不會縮頭,而是往龜殼一側躲避,這是側頸龜;體極扁平,頭大呈三角形,頭背上有大塊角質硬殼,上喙鉤曲呈鷹嘴狀,這是平胸龜,俗稱鷹嘴龜;背甲色澤鮮艷,頭頂呈金黃色,三條紋線清晰可見,這是三線閉殼龜,俗稱金錢龜,這種龜曾因被惡意炒作抬高市場價,導致被過度捕捉,野生種群幾近滅絕……

      置身龜鱉博物館,隨處可見形態(tài)各異的龜鱉標本。展館主要按照龜鱉的棲息地特點,劃分了河龜、湖龜、海龜、鱉等展示區(qū)域,中間還設置了一塊仿草地展區(qū),上面擺放著數(shù)十只陸龜標本。

      值得一提的是,該龜鱉博物館收集的第一號標本是生活在海南的四眼斑水龜。據了解,這種龜體型較小,于2018年被命名為新物種。

      海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王同亮博士是該博物館的專職管理員。他介紹,館內的龜鱉標本大多是通過收集執(zhí)法罰沒的死亡個體和養(yǎng)殖場的死亡個體制作而成。“我們常常收到一些早已腐爛發(fā)臭的龜鱉尸體,經過專業(yè)人員的處理制作,它們被還原成了栩栩如生的狀態(tài)。”史海濤說。

    龜鱉博物館一角。

      收集標本的過程并不容易,很多時候得靠“緣分”。在史海濤眼里,“每一件標本都十分珍貴”。

      這些年,史海濤曾多次帶著學生做野外研究,“兩個月沒見龜影子”是常有的事。“如果在野外發(fā)現(xiàn)龜鱉,我們不會捕捉,一般只在它的‘圓盾’上做個標記,做好記錄,收集數(shù)據;遇到自然死亡的龜鱉個體,我們才會帶回去做標本。”

      有一次,史海濤到一家養(yǎng)殖場參觀,養(yǎng)殖場老板養(yǎng)了一只身長43厘米的“紅耳龜王”,它比學術記錄的最長紀錄還要長出十幾厘米。“當時老板說,前一周曾有人出價5萬元購買這只‘紅耳龜王’,但他沒舍得賣。就在我到達的前一天,這只‘紅耳龜王’不幸身亡。后來,老板將其贈予我制作標本。”史海濤說。

      除了偶得,許多龜鱉標本來自執(zhí)法罰沒。“相關部門在執(zhí)法罰沒過程中遇到有龜鱉受傷,會請我們去參與救助并進行相關鑒定。如果救治無效身亡,我們就會將龜鱉帶回去做標本。”史海濤介紹,大約10年前,他曾從執(zhí)法人員手中收集了一批被罰沒的珍貴玳瑁標本,多達240余只。這些標本被珍藏在博物館的倉庫中。

    龜鱉博物館收藏的玳瑁標本。

      保護

      救助龜鱉就是守護人類家園

      海南日報記者在龜鱉博物館轉了一圈,沒有看到展柜前拉起警戒線,或擺放著“保持距離,請勿觸摸”等告示牌。“這是我們專門設計的,目的是讓參觀者能零距離觀看甚至觸摸這些龜鱉標本。”史海濤說。

      自開館以來,龜鱉博物館一直面向公眾開放,接待了許多前去參加研學活動的中小學生。“孩子們對這些標本充滿興趣,常常會問很多問題,我很喜歡給他們科普講解。”王同亮說。

      發(fā)現(xiàn)感興趣的標本時,孩子們會忍不住拿起來看一看、摸一摸。“要讓孩子們去感受龜背盾片是什么樣的質感,了解每只龜上有多少片龜甲,翻來覆去看都沒問題,標本摸不壞,即使孩子淘氣不小心弄掉幾個,也不要緊,我們想充分發(fā)揮博物館在公眾科普和教育警示方面的作用。”史海濤說。

      守護龜鱉,除了制作標本,保護和救助更為關鍵。2013年,海南師范大學成立了海龜救助站。“這算是龜鱉博物館的延伸,為公眾提供了與野生動物互動的機會。”海南師范大學龜鱉研究與保護中心林柳博士介紹。

      自成立以來,該救助站已累計救助海龜500余只,培訓志愿者900余名。救助的龜鱉類型有綠海龜、玳瑁、紅海龜、太平洋麗龜、蘇卡達陸龜、緬甸陸龜、紅腿陸龜、豬鼻鱉等。

      林柳介紹,救助站曾兩次救助過一只綠海龜。第一次在三亞,綠海龜不幸咬到魚鉤,食道被刺穿,生命垂危之際被送往海口,接受了海南首例海龜內窺鏡手術。所幸手術成功,由于體表白化,學生們給它取名“白雪”。

      爾后,“白雪”在海龜救助站參加了兩年的康復訓練,然后被帶到文昌放生??苫貧w大海的“白雪”僅在海里待了半個月,又被漁民捉住。在進行第二次救助后,“白雪”在海龜救助站休養(yǎng)了七八個月,期間排泄出大量塑料碎片。“我們猜測它可能是誤食了海洋中的塑料袋,導致腸道阻塞,等到它不再排泄塑料,腸道功能恢復正常,我們再帶它到文昌放生。”林柳說。

      豐富的救助經驗、種類繁多的標本,為學??蒲写蛳铝撕駥嵉幕A,也讓一批批學生通過研究標本、救助實踐,強化對學科的認知,從而培養(yǎng)出更多人才。

      “野生動物不會說話,我們得站出來替它們發(fā)聲。這既是在保護野生動物,也是在保護人類自己。”史海濤說。

    原標題:海南師范大學龜鱉博物館: 跨越億年與龜對話

    責任編輯:高麗蘭
    •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微博

      用微博掃一掃

    海南文體

    娛樂文體活色生鮮 進入欄目
    欄目推薦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技術服務 |  法律聲明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lián)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jiān)備號:46010602000273號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
    中文字幕25天天夜夜_久久亚洲人成国产精品_2021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_亚洲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无遮挡 激情综合激情五月俺也去精品 国产V日韩V欧美V精品专

    <dfn id="49ewf"></dfn>
    <menu id="49ewf"><tt id="49ewf"></tt></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