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臺風“三巴”的影響剛剛過去,??诮Y束連續(xù)多日的降雨。天色漸暗,三聯(lián)漁港的碼頭上次第亮起燈,漁民的家屬和工人在此等待著漁船靠岸。
蒙長江也在碼頭等待,作為“無塑海洋”行動岸上分揀人員,他在等待著漁民帶回的魚獲以外的東西——海洋塑料垃圾。
□海口日報記者 李欣
10月23日,在三聯(lián)漁港碼頭,漁民將從海上收回的垃圾運送上岸。記者 蘇弼坤 攝
捕撈垃圾 漁夫成為海洋“清道夫”
晚上10點,船長周小康駕駛著漁船回到自家泊位,今天他比原計劃晚回來兩個小時。4年前,他繼承了父親的漁船,成為一名“00后”漁民。船一靠岸,裝滿各種海鮮的箱子就被傳遞上岸,周小康隨后從船尾拿出3個滿滿當當的藍色網袋遞給蒙長江說:“今天進入漁網的不太多,都帶回來了。”
網兜內裝著的,是周小康固定在海上的定制漁網截獲到的海洋塑料垃圾。三聯(lián)漁港的漁民大多使用定制漁網,漁網固定在海上的“捕撈位”,借助流水作用,能夠像口袋一樣兜住流經的魚獲和海洋垃圾。漁船當天往返帶回魚獲,也會將捕獲到的海洋垃圾及時帶回。
10月23日,在三聯(lián)漁港碼頭,漁民將從海上收回的垃圾運送上岸。記者 蘇弼坤 攝
“以前撈到垃圾就丟回海里去。”周小康說,這些海洋垃圾還會隨著水流進入其他漁民的漁網。今年4月,海南省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選擇三聯(lián)漁港作為??谑惺讉€“無塑海洋”示范漁港,鼓勵漁民將捕魚時捕撈到的海洋塑料垃圾帶回陸地。自從8月16日開海以來,周小康每次出海都會將海洋塑料垃圾帶回。“前幾天刮臺風前,我撈回來不少垃圾,全是塑料瓶和塑料泡沫。”周小康告訴記者。
海洋垃圾的危害能有多大?塑料制品降解需要上百年,在海洋中漂流的塑料垃圾會傷害海洋生物、破壞海洋生態(tài)平衡。同時,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會逐漸分解成微塑料顆粒,進而進入海洋食物鏈,對人體健康產生潛在風險。作為漁民,周小康最大的感受則是,海洋垃圾多了,魚就少了。“塑料瓶等垃圾進了漁網,會讓漁網漂浮起來,進入漁網的魚也就少了。”此外還會遇到竹竿、木頭等刺破漁網,當天他就是在海上維修網具,耽誤了回來的時間。
出海打魚需要注意流水的時機,把垃圾尤其是較大的垃圾拉上船,有可能會耽誤流水。捕撈到垃圾后,還需要將垃圾和魚獲分揀開,存放垃圾也會占用船艙位置。盡管如此,漁民們出海時仍然堅持將海洋塑料垃圾帶上岸。“不把垃圾帶回來,海洋垃圾會對大海和環(huán)境造成污染,也會影響捕魚,大家都參與進來,海洋中的垃圾就會越來越少。”周小康說道。
回收利用 讓塑料垃圾不再漂流
海洋垃圾被帶回陸地后,由岸上分揀人員對海洋垃圾進行分揀和登記,之后便進入城市垃圾處理系統(tǒng)。蒙長江將當晚收到的海洋垃圾倒出來進行分揀,這些垃圾中,僅大大小小的塑料瓶就有近30個,還有各種塑料餐盒、塑料袋、塑料碎片等。蒙長江拿出一張表格,上面對海洋垃圾有詳細的分類。他用隨身攜帶的小掛秤將不同類型的垃圾分別稱重,并記錄下來。
這是“無塑海洋”行動在三聯(lián)漁港日常運作的一天。成立“無塑海洋”示范漁港以來,三聯(lián)漁港有191艘漁船加入“無塑海洋”行動。“漁民與海洋唇齒相依,他們是最有能力將海洋垃圾帶回來的人。”“無塑海洋”行動負責人、海南省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呂淑果說道。
近兩年,省環(huán)科院組織“無塑海洋”行動在海南昌江昌化開展首批試點,之后在海口三聯(lián)漁港等地推廣“漁船打撈(塑料)垃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這項行動將漁民納入到海洋垃圾治理體系中,圍繞“漁民-漁船-漁港-漁業(yè)社區(qū)”,建立海洋垃圾去存量的社會志愿治理體系。
“海洋垃圾沒有國界,但是塑料污染會影響到所有生物,當然也包括人,‘無塑海洋’需要全民參與,全球治理。”未來,呂淑果希望能夠將“漁船打撈垃圾”的海洋塑料治理經驗進行更大范圍和更廣領域的推廣,讓更多人參與到保護海洋、保護環(huán)境中來。
原標題:海口三聯(lián)漁港積極推進“無塑海洋”示范漁港建設 漁船打撈垃圾 守護藍色海洋
責任編輯:陳倩柔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博
用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