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學辟謠微信公眾號 時間:2024-12-04 20:36:27
流言
“蹺二郎腿會導致靜脈曲張!”
網(wǎng)上有傳聞說:“蹺二郎腿會導致靜脈曲張”,這讓不少平時有蹺二郎腿習慣的人感到恐慌。
流言分析
這種說法太過絕對和夸張。
蹺二郎腿不會直接導致靜脈曲張,但是如果本身已經(jīng)有了靜脈曲張,蹺二郎腿會加重病情。
網(wǎng)上有種說法“蹺二郎腿會導致靜脈曲張”,這個說法是真的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靜脈曲張是如何產(chǎn)生的?
要回答蹺二郎腿與靜脈曲張的關系,我們首先來了解下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是一種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常見疾病,它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遺傳因素、血管壁結構和功能異常、細胞外基質等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
遺傳因素在靜脈曲張的發(fā)病機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家族中有靜脈曲張病史的人更容易發(fā)展這一疾病,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雙方均未患病,患靜脈曲張的風險為 20%,如果父母一方患病,患靜脈曲張的風險為 25%~62%,如果父母雙方均患病,患靜脈曲張的風險為 90%。
血管壁的結構和功能異常同樣是靜脈曲張發(fā)生的關鍵因素。在靜脈曲張患者的血管壁中,可以觀察到組織病理表型的改變,包括血管壁的重構和結構的重塑。這些改變可能與細胞增殖和凋亡過程的異常調節(jié)有關,導致血管壁的彈性和強度下降。
此外,細胞外基質(維持血管壁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分和功能也可能發(fā)生改變,影響血管的泵血功能,使得血液淤滯。
局部缺氧是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它可能由于血液在病變靜脈中的淤積而發(fā)生,導致血管壁細胞發(fā)生適應性變化。同時,慢性炎癥反應可能在靜脈曲張的發(fā)展中起到推動作用,炎癥細胞的浸潤和炎癥因子的釋放可能導致血管壁的進一步損傷。
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包括血液流速和壓力的變化,也可能對靜脈瓣膜和血管壁造成影響,促使靜脈曲張的形成和發(fā)展。此外,血管舒張和收縮功能的異常也可能在靜脈曲張的形成過程中發(fā)揮作用,影響血管的正常張力和血液流動。
遺傳多態(tài)性,如 FoxC2 基因的變異,也可能影響個體對靜脈曲張的易感性。這些遺傳變異可能導致血管壁的某些關鍵蛋白表達異常,進而影響血管壁的結構和功能。
除此之外,一些生活方式確實會明顯增加靜脈曲張的風險,比如肥胖、多次妊娠、長期站立和久坐,這些因素會增加下肢靜脈的壓力,影響瓣膜的正常功能,導致血液回流受阻,從而引發(fā)靜脈曲張。另外,吸煙、飲酒也會增加患靜脈曲張的風險。
蹺二郎腿在靜脈曲張中的角色
一個姿勢固定太久,沒有足夠的肌肉活動,加上重力的影響,會增加下肢靜脈壓力,顯著影響下肢的單向瓣膜。這最終會削弱或損壞瓣膜,損害血液動力學并增加靜脈淤滯,從而通過靜脈擴張或血液回流導致靜脈曲張。
研究發(fā)現(xiàn),每天站立時間超過 4 小時發(fā)生靜脈曲張的風險是不足 4 小時的 2.8 倍。而另一篇研究也發(fā)現(xiàn),隨著站立時間延長,3~4 小時的患病率明顯增加,每天站立 4~5 小時的護士幾乎肯定會患靜脈曲張;并且他們還發(fā)現(xiàn)站立時間每增加 1 小時,靜脈曲張的患病率就會增加近 27 倍。
參考文獻[4]:每天站立數(shù)小時的護士中靜脈曲張的患病率
但一般來說,蹺二郎腿不會持續(xù)這么長時間不動,而且目前也沒有研究證明蹺二郎腿會直接導致下肢靜脈曲張,所以有蹺二郎腿習慣的人不用過于恐慌和焦慮。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翹二郎不會直接導致靜脈曲張,但它可能會壓迫到靜脈,從而影響血液循環(huán),導致靜脈回流更加不暢,如果此時本身已經(jīng)有靜脈曲張了,那么則會加重病情。
如何預防靜脈曲張?
預防靜脈曲張,可以著手于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風險因素,以下 6 點可以參考:
1.定期進行 15 至 20 分鐘的鍛煉,如慢跑或騎自行車,以改善血液循環(huán)和增強腿部肌肉;
2.在工作和家中使用腳墊或腳凳來定期抬高雙腿,以幫助改善血液流動;
3.保持理想的體重,因為超重會對腹股溝和大腿施加壓力,導致腿部和大腿的血管壁變弱;
4.盡量避免穿長時間高跟鞋,因為它們會限制腳踝的血流,并可能影響小腿和腳部大靜脈的泵血機制,而低跟鞋則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環(huán)和增強肌肉;
5.食用高纖維、低鹽飲食,因為纖維的攝入可以減少便秘,而高鹽飲食可能導致靜脈腫脹;
6.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煙、限制酒精攝入、保持適當?shù)捏w重和避免長時間站立和久坐,偶爾活動活動、改變下姿勢,也可以很好地預防靜脈曲張。
照“謠”鏡
這類謠言屬于健康領域典型的“簡單歸因”類謠言,復雜的健康問題往往被簡化為“某個動作”或“某個食物”直接導致某種疾病,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影響因素。看似合情合理,但實則并不靠譜。
識別和應對這類謠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學習基本健康知識:了解常見疾病的成因和預防知識,提高辨別力。
多渠道核實:通過多方查證,確認信息的真實性再傳播。
關注健康問題是好事,但也要科學理性,避免被誤導。